“美丽的花纹是谁镌刻,
为她涂抹颜色,
青铜的光芒闪耀着,
刹那间将夜空刺破——”
这段唱词选自中国原创音乐剧《金沙》,一曲便带我们跨越千年。
要问这“青铜的光芒”是如何诞生,它的背后又有哪些故事?
请跟我一起回到人类文明的起点——青铜时代。
青铜——表里不一的奇珍
人类何时知道金属会生锈?应该是从认识铜就开始了,也就是大约公元前9千年左右[1]。经过了5~6千年的经验积累,从大约公元前3~4千年起,全球多个地区陆续冶炼出青铜合金。
这种铜与锡,或者铜与锡、铅的合金,与石材相比,兼具较理想的硬度、韧性与浇铸性能,因此适合锻打或铸造成型。青铜制成的器物逐渐取代了石器,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以青铜冶铸工艺为突出代表的古代金属技术,被看作是“人类从蒙昧到文明的转折点”[2]。考古学家汤姆森(C.J.Thomsen,~)最先注意到人类史上材料更替引发的文化演变的现象,并将这个时期命名为“青铜时代”。
青铜的主要成分是铜,铜在同时接触空气和水时,常温下就会生锈。古人想让铜不生锈,太难了。铜锡合金同样会生锈,而且以青绿色的锈最为常见,这一现象赋予了它一个色泽鲜明的名号——青铜。
杜甫说“恰有青铜三百钱”,这里的“青”只是锈色,可不是铜本来的颜色。也就是说,不论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后母戊鼎(图1),还是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的宙斯(或波塞冬)塑像(图2),这些艺术品迷人的色泽,其实都来自外表的铜锈。
图1后母戊鼎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