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也称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临床问题,超过80%的正常新生儿在生后早期可出现皮肤黄染;新生儿血清胆红素超过5~7mg/dl,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未结合胆红素增高是新生儿黄疸最常见的表现形式,重者可引起胆红素脑病,造成神经系统的永久性损害,甚至死亡。
一、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新生儿期有诸多原因使血清胆红素处于较高水平,主要有:
1.胆红素生成过多
新生儿每日生成的胆红素明显高于成人,其原因是:胎儿血氧分压低,红细胞数量代偿性增加,出生后血氧分压升高,过多的红细胞破坏;新生儿红细胞寿命相对短,且血红蛋白的分解速度是成人的2倍;肝脏和其他组织中的血红素及骨髓红细胞前体较多,其比例在足月儿和早产儿分别为20%~25%和30%,而在成人仅占15%。
2.血浆白蛋白联结胆红素的能力不足
刚娩出的新生儿常有不同程度的酸中毒,可减少胆红素与白蛋白联结;早产儿胎龄越小,白蛋白含量越低,其联结胆红素的量也越少。
3.肝细胞处理胆红素能力差
未结合胆红素进入肝细胞后,与Y、Z蛋白结合;而新生儿出生时肝细胞内Y蛋白含量极微,UDPGT含量也低且活性差,因此,生成结合胆红素的量较少;出生时肝细胞将结合胆红素排泄到肠道的能力暂时低下,早产儿更为明显,可出现暂时性肝内胆汁淤积。
4.肠肝循环特点
在新生儿,肠蠕动性差和肠道菌群尚未完全建立m而肠腔内β-葡萄糖醛酸酐酶活性相对较高,可将结合胆红素转变成未结合胆红素,再通过肠道重吸收,导致肠-肝循环增加,血胆红素水平增高。此外,胎粪含胆红素较多,如排泄延迟,也可使胆红素重吸收增加。
当饥饿、缺氧脱水、酸中毒、头颅血肿或颅内出血时,更易出现黄疸或使原有黄疸加重。
二、生理性黄疸
人类初生时胆红素产量大于胆红素排泄量,在我国几乎所有足月新生儿在生后早期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暂时性血清胆红素增高。
生理性黄疸是排除性诊断,其特点为:①一般情况良好;②足月儿生后2~3天出现黄疽,4~5天达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黄疸多于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③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85μmol/L或每小时0.5mg/dI;④血清总胆红素值尚未超过小时胆红素曲线的第95百分位数,或未达到相应日龄、胎龄及相应危险因素下的光疗干预标准。
三、病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相对生理性黄疸而言是血清胆红素水平异常增高或胆红素增高性质的改变,某些增高是属于生理性黄疸的延续或加深,而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寻找引起其增高的原发病因,及时千预,预防胆红素脑损伤的发生。
出现下列任一项情况应该考虑有病理性黄疸:①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②血清总胆红素值已达到相应日龄及相应危险因素下的光疗干预标准,或超过小时胆红素风险曲线的第95百分位数;或胆红素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或每小时0.5mg/dl;③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④黄疸退而复现;⑤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2mg/dl)。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