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我要特别感谢两个人:一个叫威利斯,男,年11月26日出生,美国人,他发明了空调;另一个叫后羿,他在十几万年前,干掉了9个太阳。当然,这是一个段子,却也道出了我们对空调的那份深深的爱。在北方的冬夜,你要嫁给暖气,在南方的夏日,你就要娶回一台空调了。
空调,简直是炎炎夏日的救世主。房间里要装空调,办公室也要装空调,车里更是必不可少。关于夏季汽车空调的使用守则,从网上可以搜出一箩筐,细读之下,也觉得颇有几分道理。只是,关于最近在网络上流传甚广的“空调中毒”的说法,我无法苟同,特意写一篇文章探究一二。
“空调中毒”的说法缘何而起?
在网上输入“汽车空调中毒”,会跳出很多新闻。最近被大量印证的一个新闻案例是这样的:年6月8日上午11时许,广州增城一名男性司机被发现在车内昏厥,虽紧急抢救,但仍不治身亡,至于死亡原因,在最初的新闻中并没有提及。后来事情发酵,不少媒体认为,该男子是由于在通过凤凰城大道积水路段的过程中长时间堵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在空调开启的情况下进入车内,致使一氧化碳中毒。以此为基点,网络上出现了多篇讨论“空调中毒”的文章,初心虽好,但是不少观点仍有危言耸听之嫌,并且缺乏基本的科学常识。
怠速状态下,汽车尾气确实会产生大量一氧化碳!
所谓“中毒”,中的是“一氧化碳之毒”。一氧化碳从何而来?当然是发动机。如果燃烧不充分,在发动机排放的尾气中就会有大量的一氧化碳。在堵车这样的怠速情况下,发动机正好处于燃烧不充分状态,尾气中的一氧化碳浓度自然增大。即使在很多车上都装有“三元催化器”来处理一氧化碳,但是浓度过高,催化反应也无能为力。由此,我们得出怠速状态下,尾气中存在超量一氧化碳的结论是毋庸置疑的,诸多文章也秉持相同的观点,但也是误解的源头。
一氧化碳如何进入车内?真的是空调的锅?
一氧化碳如何进入车内,很多文章坚持认为是由于启动空调的原因。如果紧闭车窗,车内会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假使有超量一氧化碳涌入,确实会造成中毒现象的发生。在空调开启之后,其实我们还要选择究竟使用“内循环”还是“外循环”,这里就有讲究了。
所谓“内循环”,基本隔绝了车内空气与车外空气的流通,仅仅保持车内空气的循环状态,在夏天使用空调和堵车的情况下,基本选择内循环,一方面可以保证制冷效果,另一方面也隔绝堵车时污染严重的车外空气,当然,长时间选择“内循环”容易让人产生胸闷等不良反应,需要定时开窗透气。
所谓“外循环”,基本等同于开窗透气的作用,推动车内车外空气的交换流通,即把车外的新鲜空气放进来,再把车内的浑浊空气置出去,一般在高速行驶而不便开窗通风的情况下选择这一模式。比较了“内循环”和“外循环”的区别之后,事实已经很清楚,尾气中的一氧化碳进入车内的途径之一就是开启“外循环”。如果你在堵车的情况下选择了“外循环”,你确实可以在车舱内闻到明显的“尾气”味道,这与开窗的效果类同。换言之,在这种条件下,相当于你站在堵车的道路中勇敢呼吸,但是因此一氧化碳中毒仍有点危言耸听,毕竟,尾气有毒,然而毒性如此速效却也闻所未闻,空调真的不必背锅。
你曾经看到的“中毒事件”还有一个先决条件:封闭空间
在道路上堵车,汽车仍处于一个开放空间中,即使尾气中的一氧化碳浓度很高,但是进入空气之后,会被空气稀释。有观点称,一氧化碳会沉积在汽车周围,这也是不符合科学逻辑的。一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与空气(相对分子质量29)接近,甚至略轻于空气,在与空气的混合中有“上浮”的趋势。而且,在开放空间中,空气流通迅速,对一氧化碳的稀释作用也比较明显,“中毒事件”基本不会发生。
回头翻找“汽车一氧化碳中毒”事件,一般发生在像车库这样的封闭空间。发动机怠速,尾气不断排放超量一氧化碳,封闭空间中的一氧化碳浓度逐渐升高,此时,再选择“外循环”,加剧了车内与车外空气的交换效率,车内的一氧化碳浓度随之升高,也就造成了中毒事件的发生。即使选择“内循环”,或者关闭空调并紧闭窗口,时间一长,车库内的“毒气体”仍会进入车内,毕竟,汽车也不是百分之百严密。讲到底,这也不是空调的锅,而是因为处在封闭空间中。
辟谣,中毒与否,空调无关!
其实,写这篇文章就是希望提醒大家,“车内中毒事件”的祸首是“发动机怠速”,产生了一氧化碳源,帮凶是“封闭空间”,使一氧化碳浓度升高,“内循环”和“外循环”的选择有时也关乎身家性命。至于空调,真的不用背锅,只是,“停车休息开空调”往往会把这些致命因素全部攒一块,还是要处处皆谨慎。
文章来源:汽车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