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男,8月龄,因“烦躁、哭闹2d,呼吸困难1d,呕吐5次”急诊入院。2d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烦躁哭闹,无发热、咳嗽,面色红润,病初无呼吸困难,遂即呕吐胃内容物1次,非喷射状,无腹泻就诊,查血常规:WBC9.6×/L,N56%,肌注胃复安3mg,口服头孢克洛0.g,1日3次,利巴韦林50mg,1日3次,患儿仍烦躁,哭闹比平日多,食欲欠佳,间断呕吐胃内容物4次,非喷射状,不含咖啡样物质或鲜血,无腹胀、腹泻,进食后呕吐明显。今晨发现患儿呼吸急促,无咳嗽声嘶及口唇发绀,烦躁哭闹,体温36.4℃,门诊静点头孢呋辛钠75mg,炎琥宁60mg,地塞米松2mg,症状不缓解,呼吸深大,无发绀,呼出气体无明显异味,无惊厥及昏迷,否认异物吸入史。
体格查体烦躁、哭闹,体温36.5℃,呼吸深大急促,三凹征阳性,咽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胸廓无畸形,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因及喘鸣音,心前区无隆起,未触及震颤,心率次/min,律齐,心音有力,未闻及杂音,腹平软,未触及包块,未见胃肠型,无压痛,肠鸣音3~4次/min。颈无抵抗,生理反射存在,病例反射未引出,四肢肌张力及活动良好。
辅助检查血、便常规未见异常,胸片检查、心脏彩超未见异常;尿常规:尿糖2+,酮体2+;血气分析:pH7.01,PaCOmmHg,PaO4mmHg,HCO33.3mmol/L,TCO23.7mmol/L,BE(B)-25.7mmol/L,SaO%,THbc10.5g/dL,Na+mmol/L,K+3.3mmol/L;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压力不高,外观清亮,细胞数不高,蛋白定量0.20g/L,氯化物定量mmol/L,葡萄糖定量19.8mmol/L明显升高;静脉血糖12.8mmol/L。
诊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治疗给予胰岛素、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等治疗15d,血糖控制良好,精神食欲好,一般情况良好,予出院。
讨论儿童糖尿病分三类:I型糖尿病占98%,II型甚少,其它特殊类型极为罕见,5~6岁和11~13岁是两个高发年龄组,3岁以下仅占糖尿病患儿的3%左右,而婴儿糖尿病发病率更低。I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病因不详,目前认为是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与遗传、病毒感染、环境因素等有关。在风疹、腮腺炎及柯萨奇等病毒感染流行后,小儿糖尿病发病率增高。在上述多种因素作用下,引起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胰岛细胞损伤和破坏而产生的综合征,其典型症状为多饮、多食、多尿和体质量下降。患儿发病年龄越小,并发酮症酸中毒比例越高,5岁以下并发酮症酸中毒发生率74.5%,婴儿达83%。
儿童DKA临床表现复杂,往往以合并全身系统并发症为首发症状表现,早期症状无特异性,在发生意识障碍之前常出现呼吸、消化及随后的神经系统表现。以食欲不振、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脱水等为主要表现,临床易误诊为急性胃肠炎、腹泻等;以发热、咳嗽、呼吸急促等为首发症状,易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表现为嗜睡、烦躁、昏迷、抽搐则易误诊为颅内感染性疾病、低钙惊厥、中暑等;发病年龄越小越易误诊,是临床最常见的内分泌急症之一,是导致糖尿病患儿住院及死亡常见病因。
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输入是治疗DKA一种比较简单有效的方法,能抑制糖异生及脂肪和钾的摄取,可防止低血糖和低血钾等并发症的发生,以0.1U/(kg·h)的速度静脉输注胰岛素,使血胰岛素浓度达85~U/ml,恰巧在生理作用范围內,与正常小儿葡萄糖耐量实验时达到的峰值相同,在治疗DKA的同时使代谢反应稳定而持续地进行,胰岛素受体也充分饱和。加大剂量不会增大疗效,反而会带来低血糖等不良后果。
临床通过血糖、血气分析、葡萄糖耐量试验及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查,诊断DKA不难,但该病患儿易合并各种感染,临床表现极易混淆,而延误糖尿病诊断治疗,临床误诊率达33%,常见的误诊原因:①病史询问不详细;②仅注意消化道、呼吸道或神经系统症状,忽视对脱水、呼吸困难等原因的综合分析,甚至错误使用葡萄糖,导致病情加重;③诊断思维局限;④忽视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血糖、血气分析、电解质等,仅凭经验诊断治疗。本例入院后以精神障碍、呕吐、脱水为主要症状,曾误诊为颅内感染性疾病,第一时间行腰椎穿刺术,术中测脑压正常,脑脊液清亮,脑脊液葡萄糖含量明显升高引起警觉,遂测血糖、血气分析等明确诊断,给予正确治疗,15d后,血糖控制良好出院。
来源:中国优生优育年1月第20卷第1期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查看原文,瞬间即可!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