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1012章答案

第十章神经系统

一、名词解释

1.指借助轴浆流动在胞体与轴突末梢之间的物质运输。

2.指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发生功能接触的结构。

3.指突触后膜发生的去极化电位变化。

4.指突触后膜发生的超极化电位变化。

5.指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起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6.指神经元产生的起调节信息传递效率的化学物质。

7.指反射活动中兴奋通过中枢扩布所需时间较长的现象。

8.指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受到抑制。

9.指传入神经纤维兴奋—个中枢神经元的同时,经侧支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进而使另一个中枢神经元抑制的现象。

10.指某一中枢神经元发出传出冲动沿轴突外传的同时经轴突的侧支兴奋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该神经元轴突末梢则释放抑制性递质反过来抑制原先发动兴奋的神经元及其同一中枢的神经元。

11.指通过改变突触前膜活动,使其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减少,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减小,出现抑制的现象。

12.指经典的特殊感觉传导道经脊髓或脑干上升到丘脑感觉接替核,换神经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感觉区,主要终止于皮层的第四层细胞的投射系统。

13.指通过髓板内核群换元接替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各区的投射系统。

14.指脑干网状结构内存在上行起唤醒作用的功能系统。

15.指内脏疾患引起体表特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16.指由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组成的功能单位。

17.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引起受牵拉的肌肉反射性收缩,此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

18.指快速牵拉肌肉时引起被牵拉的肌肉快速、短暂的收缩。

19.指由缓慢持续地牵拉肌肉引起被牵拉的肌肉轻度持续性的收缩。

20.指脊髓与高位中枢突然离断后,断面以下的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21.指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于,动物出现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等伸肌(抗重力肌)过度紧张的现象。

22.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

23.以去甲肾上腺素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肾上腺素能纤维。

24.胆碱能受体是指与乙酰胆碱结合而产生生理作用的受体。

25.肾上腺素能受体是指与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结合而产生生理作用的受体。

26.指人体遭遇剧痛、失血、窒息、恐惧等紧急情况时发生交感神经广泛兴奋的反应,表现出一系列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功能亢进的现象。

27.指能对第二信号(即语言和文字)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功能系统。

二、填空题

1.生理完整性、绝缘性、双向性、相对不疲劳性。

2.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3.局部去极化、超极化。

4.单向传递、中枢延搁(突触延搁)、总和、兴奋节律的改变、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

5.突触后抑制、突触前抑制。

6.传入侧支性抑制、返回性抑制。

7.特异投射系统、非特异投射系统。

8.中央后回、中央前回。

9.枕叶距状裂的上下缘、颞横回、颞上回。

10.快痛、慢痛。

11.腱反射、肌紧张。

12.易化区、抑御区。

13.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紧张、协调随意运动。

14.帕金森病、舞蹈病。

15.交叉性控制、功能定位精细,呈倒置排列、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细程度有关。

16.平滑肌、心肌、腺体。

17.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

18.胆碱能纤维、肾上腺素能纤维。

19.乙酰胆碱、乙酰胆碱。

20.无关刺激、非条件刺激、强化。

21.α波、β波、θ波、σ波。

三、选择题

1.C2.C3.D4.A5.D6.D7.D8.D9.B10.C11.C12.D13.C14.B15.D16.A17.D18.A19.D20.C21B22A23A24.C25.D26D27.B28.A29.D30.D31.D

四、问答题

1.冲动到达突触前膜,引起突触前膜上电压门控式通道开放,细胞外液,中的经通道进入到突触小体内,使突触小体内浓度升高,促进突触小泡

与突触前膜的接触、融合和出胞,导致兴奋性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递质通过突触间隙

扩散抵达突触后膜,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或化学门控通道,提高突触后膜对

、,特别是的通透性,跨突触后膜内流,使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的电位

变化。

2.突触传递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单向传递:指兴奋通过突触传递时只能由突触前神经元向突触后神经元单方向进行

而不能逆向进行;突触延搁:兴奋通过突触传递需要经历递质的释放、扩散、与突触后

膜受体的结合、产生突触后电位等一系列过程,相对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扩布来说耗

时较长而称之为突触延搁;总和:突触传递产生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

位都具有局部电位变化的性质而可以总和;兴奋节律的改变:指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节

律与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节律存在差异;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指突触部位易受

内环境理化因素的影响并且是反射弧中最易发生疲劳的环节。

3.特异投射系统指经典的特殊感觉传导道(如皮肤浅感觉、深感觉、听觉、视觉、

味觉的传导束和神经元序列是固定的)经脊髓或脑千上升到丘脑感觉接替核,换神经

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感觉区,主要终止于皮层的第四层细胞的投射系统;通过该系

统的感觉投射路径都是专一的,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其主要功能是引起特定的感

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非特异投射系统指通过髓板内核群换元接替弥散地

投射到大脑皮层各区的投射系统;非特异投射系统是不同感觉信号的共同上行通路,感

觉信号经该系统的上行时经多次换元而失去了原先具有的特异性,并且经丘脑髓板内核

群换元后发出的神经纤维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故这种投射不具有点对点

的关系;其主要功能是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4.感觉在第一感觉区的投射规律有:

(1)投射纤维左右交叉,即躯体一侧传入冲动向对侧皮层投射,但头面部感觉投

向双侧皮层。

(2)投射区域的空间排列是倒置的,即下肢的感觉区在皮层的顶部,上肢感觉区

在中间,头面部感觉区在底部,但头面部的内部安排仍是正立的。

(3)投射区的大小与不同体表部位的感觉灵敏程度有关,感觉灵敏度高的,皮层

代表区大,感觉迟钝的皮层代表区小。

(4)第一感觉区产生的感觉定位明确而且清晰。

5.牵涉痛指内脏疾患引起体表特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关于牵涉痛

产生机制有以下两种学说:会聚学说认为,发生牵涉痛的体表部位的传入纤维与患病内

脏的传入纤维由同一后根进入脊髓后角,这些纤维可能与相同的后角神经元形成突触联

系(会聚),由于生活中的疼痛多来自体表部位,大脑皮层习惯于识别体表的刺激信

息,因而将内脏痛觉冲动的传入信息误认为来自体表,以至产生牵涉痛;易化学说认

为,发生牵涉痛的体表部位的传入纤维到达脊髓后角同一区域,更换神经元的部位很靠

近,患病内脏的传入冲动可提高邻近的体表感觉神经元的兴奋性,即产生易化作用,使

平常并不引起体表疼痛的刺激变成了致痛刺激。

6肌紧张指由缓慢而持续地牵拉肌腱所引起的牵张反射,属于多突触反射,它表

现为受牵拉的肌肉轻度而持续地收缩,即维持肌肉的紧张性收缩状态,阻止肌肉被拉

长,肌紧张是由肌肉中的肌纤维轮流收缩产生的,所以不易发生疲劳,产生的收缩力量

也不大,不会引起躯体明显的位移,人类直立时的肌紧张主要表现在伸肌(抗重力

肌),肌紧张是维持姿势的最基本反射活动,也是其他姿势反射的基础。

7去大脑僵直指动物实验中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后,动物出现四肢伸直、

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等伸肌(抗重力肌)过度紧张的现象,其产生机制是因为切断了

大脑皮层、纹状体等部位与脑于网状结构的功能联系,使脑于网状结构易化区和抑制区

的正常平衡被打破,抑制区活动明显减弱,而易化区活动相对地占了优势,以至伸肌紧

张明显加强,造成了僵直现象。

8.由于黑质病变,其多巴胺递质系统的功能受损,不能抑制纹状体内乙酰胆碱速

质系统的活动,导致后者的功能亢进,因而出现一系列帕金森病的症状。

9.可分为毒草碱型和烟碱型两种类型。毒草碱型受体(M受体)主要分布于副交

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已发现的M受体有五种亚型,乙酰胆碱与M

受体结合后可产生一系列斟交感神经末梢兴奋的效应(如心脏活动被抑制,支气管、

消化管平滑肌和膀胱逼尿肌收缩,消化腺分泌增加,瞳孔缩小等)以及汗腺分泌增多、

骨骼肌血管舒张等反应。烟碱型受体(N受体)又分为两种亚型:位于自主神经节突

触后膜上的受体(又称为神经元型烟碱受体)和存在于骨骼肌运动终板膜上的

受体(又称为肌肉型烟碱受体),它们都属于化学门控通道或通道型受体,乙酰胆碱、

烟碱等化学物质与受体结合后可引起自主神经节的节后神经元兴奋,与受体结

合则引起终板电位,导致骨骼肌兴奋。

10.可分为α肾上腺素能受体和β肾上腺素能受体两类。α肾上腺素能受体(α受

体)可以再分为和两种亚型,儿茶酚胺与受体结合后所产生的平滑肌效应主

要是兴奋性的,如血管收缩、子宫收缩、虹膜辐射状肌收缩等,但对小肠为抑制性效应

(使小肠的平滑肌舒张)。β肾上腺素能受体(β受体)主要有和两种亚型,分

布于心脏组织(窦房结、房室传导系统、心肌)的受体的作用是兴奋性的,可使心

率加快、心内兴奋传导速度加快、心缩力量加强,在脂肪组织中的受体可促进脂肪

的分解代谢,受体分布于支气管、胃、肠、子宫及许多血管平滑肌细胞上,作用是

抑制性的(促使这些平滑肌舒张)。

11.下丘脑的主要功能如下

(1)下丘脑外侧区的摄食中枢和下丘脑腹内侧核的饱中枢参与摄食行为的调节。

(2)下丘脑控制饮水的区域和控制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核团有功能上的联系,相互

协同调节水平衡。

(3)下丘脑是体温调节基本中枢的所在部位,存在大量对温度变化敏感的神经元

作为中枢内的温度感受装置,对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发挥重要调节作用。

(4)下丘脑有和情绪反应密切相关的神经结构,

(5)下丘脑内一些神经元合成多种调节腺垂体功能的肽类物质,对人体的内分泌

功能调节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6)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可能存在日节律的控制中心,发挥控制生物节律的作用。

12.自主神经的结构和功能的重要特征有以下几点

(1)有节前纤维与节后纤维之分(但肾上腺髓质直接接受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的支配),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短,节后纤维长,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长,节后纤维短,一根交感节前纤维与许多个节后神经元联系,故刺激交感节前纤维,引起的反应比较弥散,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与较少的节后神经元联系,因此引起的反应比较局限。

(2)人体多数器官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但交感神经的分布要比副交感神经广泛得多,有些器官如肾上腺髓质、汗腺、竖毛肌、皮肤和肌肉内的血管等只接受交感神经支配。

(3)交感神经和剐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往往互相拮抗,但有例外(例如支配唾液腺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它们兴奋时均可引起唾液腺的分泌,不过交感神经兴奋时分泌的唾液较粘稠,剐交感神经兴奋时分泌的唾液较稀薄)。

(4)具有紧张性作用,指自主神经对内脏器官持续发放低频率神经冲动,使效应器经常维持一定的活动状态,各种功能调节都是在紧张性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

(5)受效应器功能状态的影响(例如刺激交感神经可增强有孕子宫运动,但抑制无孕子宫运动)。

第十一章内分泌

一、名词解释

1.激素是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经体液传递信息的生物活性物质。

2.某种激素选择性作用的细胞,被称为这种激素的靶细胞。

3.某些激素本身并不能对某器官或细胞直接发生作用,但它的存在却使另一种激素的效应明显增强,这种现象称为激素的允许作用。

4.下丘脑“促垂体区”肽能神经元分泌的神经肽,其主要作用是调节腺垂体激素的分泌活动。

5.是指腺垂体分泌的促进靶腺(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和性腺)的生长发育和分泌活动的激素。促激素包括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卵泡激素和黄体生成素。

6.是指在环境急剧变化和各种伤害刺激的紧急情况下引起的以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活动增强为主的适应性反应。应急反应时充分调动机体的潜能,提高“战斗力”,克服急剧环境变化对机体造成的困难。

7.是指在环境急剧变化和各种伤害刺激的紧急情况下引起的以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活动加强为主的一系列非特异性反应。应激反应时ACTH与糖皮质激素分泌明显升高,增强机体对有害刺激的“耐受力”。

二、填空题

1.含氮激素、类固醇(甾体)激素

2.垂体门脉系统、腺垂体

3.负反馈

4.促进生长、促进代谢

5.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

6.侏儒症、肢端肥大症

7.呆小症、粘液性水肿

8.盐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性激素

9.增加、减少、减少

10.交感-肾上腺髓质、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

11.增加

12.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生长抑素

13.低

14.增快增强

15.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

16.增加

三、选择题

1.D2.D3.C4D5.B6.D7.A8.C9.B10.D11.D12.C13.C14.A15.A16.C17.D18.C19.D

20.D21.C22.D23.B24.C25.C26.B

四、问答题

1.激素作用的共同特点有

(l)特异性:某种激素有选择地作用于某些靶器官和靶细胞的特性,称为激素的

特异性。被激素作用的器官、内分泌腺、细胞分别被称为靶器官、靶腺、靶细胞。激素

特异性取决于靶细胞膜或胞质内存在有能与激素结合的特异性受体。激素作用的特异性

是内分泌系统实现有针对性调节功能的基础。

(2)信息传递作用:激素是化学信使分子,能将某种信息以化学方式传递给靶细

胞从而加强或减弱其代谢过程和功能活动,在完成信息传递之后即被分解失活。

(3)高效能生物放大作用:激素在体液中含量甚少,但其作用显著,这是由于激

素与受体结合后,在细胞内发生一系列酶促放大作用,逐级放大,形成一个效能极高的

生物放大系统。

(4)激素间的相互作用:当多种激素共同参与某一生理活动的调节时,激素与激

素之间往往存在着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这对维持其功能活动的相对稳定起着重要作

用。另外,还有一种允许作用,允许作用是指某些激素本身并不能直接对器官或细胞

发生作用,但它的存在却使另一种激素产生的效应明显增强,而皮质醇本身并没有使血

管平滑肌收缩的作用,但它的存在。使去甲肾上腺素能更有效地发挥缩血管作用。

2.下丘脑和腺垂体之间通过垂体门脉系统构成功能上的联系。下丘脑基底部的

“促垂体区”,主要包括正中隆起、弓状核、视交叉上核、腹内侧核、室周核等核团。

这些核团的肽能神经元分泌下丘脑调节肽,由轴突运送到末稍,释放入垂体门脉系统的

第一级毛细血管网中,再由血流运输到位于腺垂体的第二级毛细血管网,从而调节腺垂

体的活动。目前已知下丘脑促垂体区分泌的下丘脑调节肽主要有9种,它们是促甲状腺

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生长素释放激素、

生长抑素、催乳素释放因子、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促黑激素释放因子、促黑激素释放

抑制因子。它们分别对腺垂体7种内分泌细胞的活动起兴奋或抑制作用。

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l)促进生长:生长素对各组织、器官的生长均有促进作用,尤其是对骨骼、肌

肉及内脏器官作用更为显著。生长素能刺激肝、肾产生一种小分子多肽物质,称为生长

素介质。生长素介质促进硫酸盐、氨基酸进入软骨细胞,加速蛋白质的合成,促进软骨

增殖与骨化,使长骨加长。生长素介质对肌肉等组织也有类似作用。

(2)促进代谢: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促进脂肪分解。抑制葡萄糖的利用,升高血

糖。还可增加钠、钾、磷、硫的摄取和利用,有利于生长发育。

生长素分泌的调节:下丘脑分泌的生长素释放激素和生长素释放抑制激素(生长

抑制素)分别促进和抑制生长素的分泌。慢波睡眠时生长素分泌增加。此外低血糖、

血氨基酸和脂肪酸增多及应激反应时均引起生长素分泌增多。

4.甲状腺激素的主要作用有

(1)对代谢的影响:可提高绝大多数组织的耗氧率,增加产热量,提高基础代谢

率。促进糖的吸收和糖原分解,又可促进糖的利用,但总的结果是升高血糖。生理情况

下促进蛋白合成,但分泌过多时可促进蛋白分解;分泌不足时,蛋白质合成减少,但细

胞间的粘液蛋白增多。促进胆固醇的合成和分解,但以促分解作用占优势,分泌过多时

血胆固醇含量低于正常。

(2)促进生长发育:主要影响脑和长骨的发育与生长。

(3)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

(4)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使心跳加快加强,心输出量增加。使组织耗氧量增加,

小血管舒张,外周阻力降低。

5.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1)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进

腺垂体合成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促进甲状腺腺细胞的增生,加速、的

合成与分泌。当血中、增多时又反馈抑制腺垂体TSH的合成与分泌,有利于维持

体内、的稳定。寒冷可引起下丘脑FRH分泌增多使体内、水平升高。

(2)自身调节:血碘过高时可抑制、的合成与分泌,因此过量的碘可产生抗

甲状腺效应。

(3)神经调节:.交感神经兴奋促进、合成,副交感神经兴奋抑制分泌。

机体缺碘引起甲状腺肿大的机制如下: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当食物中长期

缺碘时,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减少,对腺垂体的反馈抑制作用减弱,则腺垂体

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增多。后者能刺激甲状腺代偿性地增生、肥大,这就是地方性甲状腺

肿。由于甲状腺的功能基本正常,故又称为单纯性甲状腺肿。

6.胰岛素对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的调节作用及胰岛素分泌不足时可能出现的异

常情况如下:

(1)对糖代谢:胰岛素一方面促进全身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加速肝和肌

糖原合成,并促进葡萄糖转变为脂肪;另一方面还抑制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因而能使血

糖降低。胰岛素分泌不足最明显的表现为血糖升高,当血糖超过肾糖阈时,糖即随尿排

出,发生糖尿病。

(2)对脂肪代谢:胰岛素能促进脂肪的合成与贮存,同时抑制脂肪的分解。胰岛

素缺乏可造成脂肪的贮存减少,分解加强,血脂升高,可引起动脉硬化,进而导致:心血

管和脑血管系统的严重疾患。与此同时,由于脂肪酸分解的增多,生成大量酮体,可导

致酮症酸中毒,甚至昏迷。

(3)对蛋白质代谢:胰岛素能促进细胞对氨基酸的摄取和蛋白质合成,抑制蛋白

质的分解,因而有利于生长。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蛋白质分解增加、合成抑制,体内蛋白质贮存总量减少,出现负氮平衡。

7.糖皮质激素主要生理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物质代谢的影响

1)促进糖异生,抑制糖利用,升高血糖。

2)促进肝外组织蛋白质的分解。

3)促进脂肪分解,引起脂肪重新分布,出现“向心性肥胖”。

4)有较弱的保排作用,并促进肾脏排水,分泌不足时可出现“水中毒”。

(2)在应激反应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人体突然受到创伤、手术、焦虑、惊恐等有

害刺激时,血液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的浓度急剧增高的现象,称为应激反

应。许多实验表明,有害刺激时人体主要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的增加来渡

过“难关”。

(3)对各器官系统的作用

1)使血中红细胞、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数目增多,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2)增强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允许作用),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时血压下降。

3)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4)促进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

8.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分泌糖皮质激素主要受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经常性

调节。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通过垂体门脉系统的运输到

达腺垂体,可促进腺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ACTH不仅刺激肾上腺皮质

合成、分泌糖皮质激素,而且刺激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发育生长。血液中糖皮质激素水平

增高不仅反馈抑制下丘脑CRH的分泌、而且主要反馈抑制腺垂体ACTH的分泌(长反

馈)。ACTH亦可反馈抑制下丘脑CRH的分泌(短反馈)。总之,下丘脑、腺垂体、肾

上腺皮质组成一个密切联系,协调统一的功能活动轴,从而维持血中糖皮质激素的相对

稳定和在不同状态下的适应性变化。

ACTH和糖皮质激素;分泌呈日周期波动,午夜最低,早晨觉醒起床前最高。这种波

动与睡眠状态低水平血糖的维持、觉醒后高水平血糖(供能物质)需求相适应。此波

动由下丘脑CRH节律性释放所致。

长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时,由于它对下丘脑和腺垂体的负反馈作用增强,导致腺

垂体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减少,引起肾上腺皮质萎缩,自身分泌的糖皮质激素减

少。如果突然停药,必将因自身分泌不足而使血中糖皮质激素水平突然降低,病人将处

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状态,如血糖下降、血压下降、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和对伤害

性刺激的耐受力降低等等。因此不能突然停药,而应采用逐步减少剂量的方法,以便对

下丘脑和腺垂体的负反馈作用减弱。还可间断给予ACTH,使肾上腺皮质功能恢复后才

可停药。

第十二章生殖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睾丸间质毛细血管和曲细精管之间的屏障,使血液中大分子物质难以进入曲细精管。

2.每次月经周期中成熟卵泡逐渐靠近卵巢表面并破裂,内含的成熟卵细胞与其周围的放射冠等一起被排入腹腔,这一过程称为排卵。

3.每个月经周期中卵巢都有一个成熟卵子排出,排出的卵子受精后,在胎盘激素

的作用下,黄体继续长大成为妊娠黄体。

4.在下丘脑-腺垂体-卵巢轴的调控下,女性从青春期开始,在整个生育期内(除妊娠和哺乳期外),子宫内膜呈规律性的月周期变化,称为月经周期。

5.在卵巢激素周期性分泌的调控下,子宫内膜发生周期性脱落,小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经阴道流出的现象。

二、填空题

1.间质、睾酮、支持、抑制素

2.生成卵子、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

3.月经期、增殖期、分泌期

4.雌激素、孕激素

5.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雌激素、孕激素、人绒毛膜生长素

三、选择题

1.B2.D3.D4.C5.D6.A7.A8.C9.A

10.A11.C12.D13.C14.D15.D16.B17.B18.D

19.A20.C

四、问答题

1.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的变化受卵巢分泌的激素控制,而卵巢的变化又受腺垂

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的控制;腺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又受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

放激素的控制。可见,月经周期的变化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密切相关。

(1)月经期和增殖期:月经期子宫内膜脱落,血管破裂、出血,血液从阴道流出。

此时血中的雌二醇和孕酮均处于低水平,它们对腺垂体分泌FSH和LH的反馈性抑制减

弱。在下丘脑分泌GnRH作用下,FSH和LH分泌逐渐增多,促使卵泡发育。卵泡在发

育成熟过程中,分泌的雌激素逐渐增多,在雌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的上皮及腺体增

殖,使子宫内膜处于增殖期。到排卵前l天左右,雌激素分泌达到顶峰。高浓度雌激素

通过正反馈作用,促使下丘脑分泌GnRH和腺垂体分泌LH和FSH增多,从而形成LH

高峰。互LH在孕酮配合下促使卵泡破裂排卵。

(2)黄体期:卵泡排卵后,生成的黄体分泌大量孕酮和雌激素,它们促进子宫内

膜的腺体及血管生长,腺体分泌粘液,使子宫内膜处于分泌期。此期,高浓度的雌激素

和孕激素对下丘脑和腺垂体起负反馈作用,使FSH和LH分泌减少,黄体发生退化,子

是,雌激素和孕激素浓度迅速下降,至分泌期末达最低水平,子宫内膜得不到这两种激

素的支持,又发生脱落、出血,进入下一个月经期。由于雌激素和孕酮减少,对腺垂体

下丘脑的负反馈抑制作用解除,FSH和LH分泌又增多,后者又刺激卵泡发育,于是下

一个月经周期又开始。

2.在月经周期中,雌激素的分泌呈现规律性变化。在增殖期,在FSH和LH的共

同作用下,卵泡发育并分泌雌激素,雌激素又通过局部正反馈作用,浓度不断升高,在

排卵前形成一个高峰,在排卵后即下降。但在排卵后4-5天时,由于黄体发育,黄体

细胞不仅分泌大量孕酮,也分泌大量雌激素,形成雌激素的第二个高峰。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路线
长沙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ldnzm.com/wahl/533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