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一项长达14年的研究发现,共有例1型糖尿病儿童或青少年参与研究,其中例(38.9%)在诊断时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
研究还表明,美国1型糖尿病儿童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发病率上升了55%。研究全文在线发表于《美国内科学杂志》(JAMA.;(15):-.)。
那么,酮症酸中毒究竟是怎么回事?
正常情况下,由于体内有足够的胰岛素调节糖的代谢,并获得能量,不需要动用脂肪。糖尿病患者在胰岛素严重缺乏或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少时,机体不得不通过分解脂肪获取能量,在此过程中生成一类酸性代谢产物——酮体,大量酮体在血液中聚积,超过机体调节代偿能力,血pH值逐渐降低,致使机体发生酮症酸中毒。
简而言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由于体内胰岛素严重缺乏所致的以高血糖、高酮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糖尿病的一种严重急性并发症。临床上,血糖升高一般在16.7~33.3mmol/L(~mg/dl),尿酮体阳性(+~++++),血PH值≤7.2,便可以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病情严重发展的结果,如果抢救不及时,会因酸中毒导致昏迷以至死亡。
研究发现,酮症酸中毒多见于1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少儿患者),
酮症酸中毒主要表现为:1、糖尿病症状加重多饮多尿、体力及体重下降的症状加重。
2、胃肠道症状包括食欲下降、恶心呕吐。有的患者,尤其是1型糖尿病患者可出现腹痛症状,有时甚至被误为急腹症。造成腹痛的原因尚不明了,有人认为可能与脱水及低血钾所致胃肠道扩张和麻痹性肠梗阻有关。
3、呼吸改变酸中毒所致,当血pH7.2时呼吸深快,以利排酸;当pH7.0时则发生呼吸中枢受抑制。部分患者呼吸中可有类似烂苹果气味的酮臭味。
4、脱水与休克症状中、重度酮症酸中毒患者常有脱水症状,脱水达5%者可有脱水表现,如尿量减少、皮肤干燥、眼球下陷等。脱水超过体重15%时则可有循环衰竭,症状包括心率加快、脉搏细弱、血压及体温下降等,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5、神志改变。神志改变的临床表现个体差异较大,早期有头痛、头晕、委靡,继而烦躁、嗜睡、昏迷,造成昏迷的原因包括乙酰乙酸过多,脑缺氧,脱水,血浆渗透压升高,循环衰竭。
6、诱发疾病表现各种诱发疾病均有特殊表现,应予以注意,以免与酮症酸中毒互相掩盖,贻误病情。
部分病人(尤其是儿童)可表现为剧烈腹痛、腹肌紧张,酷似阑尾炎等外科急腹症,甚至误诊被准备实施手术。
当糖尿病患者出现上述报警信号时,医院检测血糖、尿糖、尿酮体、血酮体、二氧化碳结合力以及血清中的各种电解质,以便及时确诊,妥善治疗。
酮症酸中毒的常见诱因有哪些?凡是能引起体内胰岛素严重不足的情况均能诱发酮症酸中毒,主要的诱发因素包括:①急性感染(如肺炎、痢疾、尿路感染等);②胰岛素不适当减量或突然中断治疗;③饮食不当(暴饮暴食、过度饥饿、摄入大量含糖饮料、酗酒等)或胃肠道疾病(呕吐、腹泻等);④处于应激状态,如急性心梗、脑血管意外、胰腺炎、外伤、手术、妊娠及分娩、精神创伤等等;⑤运动过度:特别是胰岛素缺乏的病人,过度运动可诱发酮症酸中毒。
糖友们该如何预防酮症酸中毒?消除和避免酮症酸中毒诱发因素,保持血糖水平基本正常,是预防酮症酸中毒发生的基本措施。
糖友应该做到:
严格控制血糖,不可擅自减、停药物尤其是应用胰岛素的患者切不可迷信中药偏方而擅自停用,即便是在不能进食的情况下,也不可随意停用胰岛素,而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治疗。
生活规律化做到起居有常,进餐定时定量,戒烟忌酒,切忌暴饮暴食、过劳熬夜,避免血糖波动。
预防感染感染是酮症酸中毒的主要诱因,因此,平时要注意饮食卫生,防止受凉感冒。一旦患病(如发烧、感冒、腹泻等),要积极治疗,同时密切监测血糖和尿酮体,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医院诊治,绝不可延误病情。
防止脱水糖尿病人在活动时容易出汗,遇劳累或夏天时出汗更多,容易诱发酮症酸中毒,故在天热高温季节,应增加液体摄入量,多喝些白开水或淡盐水,以补充失去的水份。另外,应预防腹泻引起的脱水。
定期监测血糖尤其在发生其他疾病或应激时应勤测血糖,倘若血糖15mmol/L,应测定尿酮体活血酮。
酮症酸中毒是一种严重的糖尿病急症,一旦确诊为酮症酸中毒,医院诊治。医院医院途中,医院的治疗,而应积极做好下面几件事:继续原有胰岛素治疗,不要因为进食少而停止胰岛素注射;大量饮水,以盐水最佳;停用双胍类降糖药(尤其是降糖灵);每两小时监测一次血糖和尿酮体;医院或与医生联系,医院后,将由医生指导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