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霉变饲料中毒是由于猪采食发生霉变的饲料而导致的一种中毒性疾病,通常在春夏季节容易发生,主要是由于饲料在高温高湿季节没有妥善保管而容易发生霉变,且没有经过脱霉处理就直接用于饲喂,症状比较严重,主要是发生急性胃肠炎和神经症状,尤其是妊娠母猪及仔猪比较敏感,应加以防范。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霉饲料中毒的病因猪霉饲料中毒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1、病因分析
饲料原料含有过多水分。收获饲料原料后,没有及时进行晾晒,导致含有过多的水分,或者长时间存放,都能够导致大量的霉菌滋生,从而造成饲料发生霉变。一般来说,饲料原料要求控制低于14%,当达到14%以上时就非常容易滋生霉菌。例如,谷实类饲料(如玉米、稻谷等)中含有17%—18%的水分,就非常容易发生霉变,特别是原料经过粉碎加工后更容易发生霉变。
饲料管理不当。在饲料加工、运输以及贮存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按照要求采取规范操作,也容易发生霉变。在饲料加工过程中,某些环节操作不正确,如加工后没有经过有效冷却就直接装包贮存;加工时残留有物料的死角,或者没有及时进行清理等,都能够导致饲料发生霉变。饲料贮存在条件较差的仓库,如温度过高、通风不良、漏雨等,或者长时间存放等,都能够诱使饲料发生霉变。在饲料运输途中,由于经受曝晒、雨淋等,也能够导致饲料发生霉变。另外,料槽长时间没有进行清理,始终残留有饲料,也容易发生霉变,猪采食后就能够引起发病。
2、发病机制
霉菌能够产生多种霉菌毒素,而不同霉菌毒素的作用机制又存在一定差异,其中黄曲霉毒素能够损伤肝脏,导致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减弱,还会促使血管渗透性增强,血管变脆并容易发生破裂,使其发生出血,并形成出血性瘀斑。赭曲霉毒素能够导致肝细胞发生透明变性、液化、坏死,损伤接近曲小管上皮的肾脏,抑制氨基酸tRNA合成酶的作用,从而无法合成蛋白质,导致体内IgA、IgG和IgM较少,造成机体免疫机能减弱。玉米赤霉烯酮主要是造成机体生殖器官形态和机能发生变化。单端孢霉烯族毒素主要是造成机体肝脏、肾脏和胃肠道等内脏器官发生出血性损伤。有时几种霉菌毒素会产生协同作用,造成实质器官发生损伤,导致体内某些炎症细胞因子数量明显增多,同时活性增强而促使炎症反应加重,造成多种器官功能减弱,机体防御功能减弱。
3、临床症状
猪在采食霉饲料经过3~15天就会开始表现出一系列的典型症状。急性中毒时,病猪会表现出精神萎靡,食欲废绝,大量饮水,体温基本正常,可视黏膜苍白。随着症状的加重,会导致病猪软弱无力,只能够卧地不起,行走不稳,步态蹒跚。先排出干燥粪便,后发生腹泻,严重时粪便中会混杂血液。病猪中毒严重时,会导致全身体表出现紫红色血斑,有些甚至全身皮肤呈黄色。仔猪中毒后,会在2天内发生死亡,严重时会在运动过程中死亡。慢性中毒时,病猪表现出精神沉郁,喜欢采食青饲料或者稀食,部分会出现啃食泥土、瓦砾等现象。病猪往往独自离群,垂头呆立不动。机体严重消瘦,腹部卷曲、拱背,明显黄染,眼、鼻周围皮肤呈紫蓝色,可视黏膜苍白,发生贫血,粪便时干时稀软,严重时会排出血样稀粪,尿液浑浊,呈茶色或者黄色,还会出现狂躁不安、过度兴奋、冲跳的表现,后期会呈现神经症状,如角弓反张、间歇性抽搐等,最终由于严重衰竭而发生死亡。
4、防治措施
如果在猪群中发现有猪出现霉菌中毒症状,要立即对现喂饲料进行检查,如果确认饲料已经发生霉变要立即停止饲喂,并改成饲喂品质优良的新鲜饲料。病猪中毒症状较轻时,即没有发生败血症状,且体温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可适当增加饲料中蛋白质、硒和维生素(主要是维生素C)的添加量,同时在饮水中添加适量的葡萄糖粉、补液盐以及电解多维,任其自由饮用,以提高机体抵抗力。同时,还要在饲料中加入适量能够加速毒素排出的药物,要注意确保药物使用疗程足够,通常1个疗程为7天,或者根据猪群实际症状对用药时间进行适当调整,促使将机体内的毒素完全清除干净。病猪中毒症状严重时,即表现出败血症状,且体温发生明显变化,要及时调整饲料营养结构,可适当提高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水平,如蛋白质、硒、维生素C等,同时添加一定量能够促使体质增强的药物,并控制精料喂量,促使机体抵抗力增强。病猪可以灌服由20~50 g硫酸镁或者硫酸钠、50~ mL液体石蜡、~0 mL水组成的混合药液,用于稀释体内毒素,加大排尿量,促使肠道内毒素尽快排出。也可静脉注射由~ mL葡萄糖、5~8 mL 25%维生素C、维生素B6以及具体解毒药物组成的混合溶液,每天1次,根据具体症状调整用药时间,通常连续使用3~4天,并配合皮下注射5~10 mL 20%安钠咖,促使机体抗病力增强,加速毒素的排出。此外,病猪在治疗过程中还要根据实际症状采取对症治疗,禁止盲目用药。同时,还要注意解痉、镇静、保肝、护肾,避免发生继发感染,确保泌尿、呼吸以及中枢等系统功能正常。为确保能够有效治疗霉饲料中毒,还要对猪舍进行彻底消毒。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