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制度心心念,安全警钟时时敲。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新闻回放7月18日晚,湖北孝感的一名怀孕8周的孕妇因身体不适,呕吐不止,被丈夫张医院就医。经医生诊断,孕妇为妊娠期剧吐伴酸中毒,需要住院接受治疗。
然而,就在住院的第二天,孕妇在打点滴时感觉全身发冷,胸口较闷,打点滴的手臂特别疼,张先生叫来了护士,却无意中看到了药瓶上的有效期是年8月1日,碳酸氢钠注射液已经快过期一年了!
经张先生提醒后,护士赶紧更换了新的注射液。
两天后,孕妇出院,但张先生担心过期药品会影响胎儿,医院,希望能够有个说法,但院方没有回应。
医院医务科后来向记者承认了此事,一名工作人员表示:“这个药品过期了,打在患者身上,我们承认这个事实。事后彻查,同一批号就只有这瓶药(过期)。"
对于此事为何会发生,该工作人员表示:护士没有进行三查七对。同时表示,“我们也进行了通报,也进行了经济处罚,目前对相关人员都处罚了。”
——据《湖北经济》
点评相关的过期药用在患者身上的医患纠纷案例,我们见到的已经太多太多,但是,还是不断有同样的失误发生。
多一份核对,少一份差错。
《查对制度》不仅针对护理人员,还有药房司药。如果药房司药在发药前进行核对,药师调剂处方时必须做到“四查十对”:查处方,对科别、姓名、年龄;查药品,对药名、剂型、规格、数量;查配伍禁忌,对药品性状、用法用量;查用药合理性,对临床诊断。这瓶过期的碳酸氢钠注射液就会从中查出,从而,从源头上消除了这起差错事故的隐患。
护士接药时,进行复核了吗?最规范的用药前查对,是双人查对,显然,这起不良事件,不仅未进行双人复核,就连单人查对,也不到位。医院医务科所表示的:护士没有进行三查七对。
三查七对:三查: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七对: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方法,时间。而现在在临床,已是“八对”,加上对有效期。如果本案中的护士在用药前查对了药品的有效期,那这起用药不良事件就能得到有效规避。
当然,医院不仅是药事、护士工作有缺陷,药品管理中也存在着明显的漏洞。这瓶失效了近一年的药物,在药房里的时间肯定比这一年还要长啊,药房每半年就要进行大盘点,这瓶药液是如何一次次蒙混过关,一次次躲过医务人员的眼睛的?个中原因值得深思!
打针发药做治疗,双人核查不可少。
单人查对,容易存在漏洞,护理安全管理上还有一个防范差错事故的“法宝”——双人核查。一个人的防范能力还是有限,但是,双人核查,相对就要严谨、规范,护理人员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保险系数也会成几何倍数的增加。
但是,双人核查虽保险,但却被护理人员所忽略。单人值班的排班模式受一定条件的限制不说,就是双人排班模式,仍有部分护士会把“双人核对”流于形式,或成为一句空话。
这是护理管理上需要强化培训的地方。各级护理管理者可以此案例为戒,加强临床护理人员“双人核对”的教育,使之在临床真正开花、结果,使这个概念,在护理人员头脑中根深蒂固、牢固生根。
多看一眼,安全保险;多防一步,少出事故。
护士是患者用药的“终结者”,有责任为患者把好用药安全的最后一关。在为患者用药的最后环节,护士拿起药液把输液管上的进液针头往里面插入的环节,一定要做好最后的核查,这最后一眼,弥足珍贵!
一瓶药液,从药库、药房、治疗室、病房,用到患者身上,中间有多个环节,护士处于整个环节的终点,最后一个环节,经由护士的手,药液就流到了患者的血液循环系统,用到了患者的身上,一线护士,即使你每天再忙,也不要忘了护理人员这最后一关,你一定要多看一眼,为患者把好这至关重要的最后一道安全防线!
纳洛酮赞赏